《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心得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心得1前段时间很多的新鲜词汇不断地涌入我的视野:遗失的童年路上、“孩奴”现象、保卫童年、拯救童年等等。起初我也并不在意,感觉这些都是信息高速路的必然产物,轰动一时流行一阵而已。可当我在一则教育随笔中看到“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一提法时,顿感眼前一亮,将那个叫张文质的教育学者及“慢艺术”牢牢刻入脑海。放假前,当看到同事手中有这本《教育是慢的艺术》时,渴望阅读的心情瞬间陡增,突然间作为老师的我一下子顿悟,我也不喜欢那被浓缩了的童年和高压力下的教与学,我更渴望寻找一条淡然恬静的教育教学之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切都快了起来。出门不再步行,连自行车都几近在城市绝迹,车水马龙,过马路都要分外精心。动物、植物,只要是人们需要的都可以缩短成长期,尤其是关于肯德基养鸡技术的披露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于是人们抱怨,菜没味了,肉没味了,可人们依然不愿意停下的是飞速发展的脚步,在一面怀念过去的哀怨中追寻更快。教育更不例外,“知识下放”普遍存在,一道小学低段的数学题难倒了一堆的本科、研究生。每当孩子们做作业的时候也几乎是“全家总动员”的时候,每一个在校学生的爸爸妈妈都能深刻地体会到“为人父母之重”。“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快速行进的课堂学生实际上是很被动的跟随者,只能一路吃力地跟着,跟不上的注定要掉队。”所以当我看到这些语句的时候心里涌动的竟然是感动。如果用花儿解释先生的理论,那就是是花儿终究都会开放,但却有花期早迟素淡的问题,你难道会说寒冬的梅花逊于早春的桃花?或者丰满的牡丹一定强于清瘦的兰花?既然花儿都是如此,为什么我们非要培养同时开放同样灿烂的孩子呢?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潜意识地希望慢,可同时却也在让脚步加速。就说我们的孩子吧,繁重的课业负担还要附加繁忙的课外辅导,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孩子们不再拥有上学的路上,更不会享受周末的悠闲。老师们、家长们很少对每个孩子进行个案分析,都渴望整齐划一的优秀。我们都坚信“勤一定能补拙”、“笨鸟必须先飞”是真理,可张文质先生却敏锐地提出“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于避短”的观点。虽不能说这就像晴空里的一声炸雷,最起码也是醒酒的汤,让沉迷于追求高效的我们在快速行进的间歇多一些有益的思考。每个孩子都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坚信一个信念:首先应该让每个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我听说有些学校孩子们每天晚上的作业奇多,有时候家长都要代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十二点睡觉。当我听说这些的时候不仅是痛心更是鄙视了,虽然我也是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似乎不该这样。然而,如果让我牺牲孩子们的快乐为代价来提高我们暂时的学习成绩,我宁可选择放弃。从教多年,我反对机械重复,我反对题海战术,尽管每次考试我也会分外担心孩子们能否沉着应战,但我依然不愿辛苦孩子。我们都是教育中人,或许也都正在为现今的教育模式而困惑不解。一方面在强烈呼吁“减负”“减压”,可是教育体制却是不变的,最终都需要在考试的关口倾力一搏,然后才能唱出“真金不怕火炼”的赞歌。
前段时间在阅读中发现了这样的语句:
“中国人,赶时间。
最爱‘快进’,狂点‘刷新’。
评论,要枪‘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排队,最好是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
看完之后,不禁哑然失笑,想想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的确是这样的。尤其对于排队心里的分析更是精妙绝伦,颇具讽刺而又那般传神。于是久久地停留着那些文字上,反复斟酌着、诵记着,想让它们成为我今后生活工作的一面反光镜。在教育中,我们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可能就是“能不能再快点,再好点。”我们都在苦恼着孩子的磨蹭,我们更担心孩子的成绩不能最好。甚至,我们希望孩子的快速成长,渴望孩子的培养如同农业、工业的发展那这样尽可能最快,最好收益最大化。我们忘了,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忘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因为渴望快,我们更加得急功近利,希望我们的教育教学点点滴滴都能立马见效。于是,我们忘记了积淀,忘记了对人的长远的培养。在题为“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和“如何建设一所优质学校”的演讲中,先生多次谈到“阅读”──一个最近很长一段时间内久久盘旋在我心头的词汇。我喜欢张文质先生的率真与深刻,对教育现象作深入的剖析,有些时候观点语言也甚为尖锐,读他的文字时常有这样的感觉:书中有豪气,豪中有霸!
教育是相通的,张文质先生也是从一线做起的,我不知道他曾从事哪个学科的教学,可是在阅读这个观点上却和我们的语文教学专家出奇的一致。讲到了当今孩子的阅读现状,并精辟地阐述“阅读几乎为零的孩子才真正叫作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未来来说才真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阅读为一个人的成长精神打底,甚至为一个人立精神,生命是从阅读开始的。”等等。和很多的专家一样在大声疾呼着阅读,阅读,阅读!在阅读这件事上,我真是大恨其晚,真正的阅读似乎是从进入这所都市小学才开始的,那也是因为压力,因为看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仅仅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我开始了疯狂阅读,有教育教学专著,有儿童文学,有报刊杂志,有心灵鸡汤类的故事散文等等。很奇怪,以前我只喜欢文学,关注的就是故事情节。可现在即使是一本枯燥的教学论著我也不再感觉乏味,或者说再乏味也会坚持着看下去了。
很多时候感觉到了都是新奇,有趣,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与警醒。读书,让我对自己、对教学、对人生都有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不再狭隘。虽然这个年龄的我读书已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记忆,常常有一种过眼云烟的虚无感,但依然深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或许读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担心自己被淘汰吧,也正是张文质先生在谈及应试教育苛刻时提出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无论从文学的积淀还是学识的浅薄我觉得自己都是那种有待提高的类型,所以读书是当务之急,是首选!我需要在读书之中维持自己的自信,维持自己为师的尊严。当然先生疾呼读书的同时更多思考的是教育中的中心和重点──孩子!我觉得从素质教育被提上议程之后,我们的应试教育却无形中愈演愈烈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名目繁多的考试,还有排序。“在提高孩子成绩的过程中我又没有做了一些不人道的事情啊?”这个扣在教育学者心头的疑问,更是值得我们所有一线老师反省的问题啊!是啊,当大街小巷张贴者大学录取学生的名单时,有谁会去关心那些落榜的孩子呢?当我们大肆表彰成绩优异的教师时,我们是否用心分析过成绩差异的诸多原因?可是因为这许许 ……此处隐藏877个字……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
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好处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心得3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描述了教育要回到根本,回归本真,细细品味,能引起我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深深思考。
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慢又是一种什么样子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爱心和耐心的一把尺子。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面对孩子们,我们要有慢的教育艺术,我们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更是必要的。
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是会慢慢领悟的。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甚至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我们都掉进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我们把眼光放得远了,才能对今天的教育行为有所思考。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应该有一种悠闲的心态,一份闲心。
“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读了这一段文字,我不禁问自己,工作这么多年来,有没有认真想过“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在对待一些特殊的学生时常常没耐心,采取的方法也比较简单,觉得这样的学生教育不好不是我的责任,似乎我已经尽力了,我每天要忙这忙那,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总是对自己的行为找一些理由。这一切都使我日常的教育工作变了味,使教育沾染了太多的社会习气,脱离了教育应有的本真。读了这段话,让我重新进行思考,重新审视我自己,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调整,让教育回归自然。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是要自己像个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人的影响。自己活得像人,并不是说像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做教师的人,内心深处必须得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必须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民族复兴的基础在于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魅力是一种感染力、影响力。古往今来,从孔圣人到蔡元培、陶行知,再到当代难以计数的优秀教师,无不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大爱无言,人格高尚,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亲切善诱,富于创新,深受学生喜爱、给学生巨大的感染力,让学生印象深刻,受益终身。曾经作为一个学生,我对于教师有着很多的想法,希望自己也可以做一个好的老师。而现在看来,作为一个好的老师,我还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我相信我可以做到更好。